什么是感覺統合?
感覺統合是指大腦和身體相互協調的學習過程,是指機體在環境內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,以不同的感覺通路(視覺、聽覺、味覺、嗅覺、觸覺、前庭覺和本體覺等)從環境中獲得信息輸入大腦,大腦再對其信息進行加工處理(包括:解釋、比較、增強、抑制、聯系、統一),并作出適應性反應的能力,簡稱“感統”。
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 造成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很復雜,主要與孕育過程中的問題和出生后的撫育方式有關。 例如:先兆流產、懷孕時用藥或情緒處于應激狀態、早產、剖腹產,出生后家長搖抱少,尤其是沒讓孩子經過爬就會走路,孩子靜坐多,活動少,過分限制孩子的活動范圍等。 這些問題在孩子幼年時也許不會表現出來,到了學齡期,就會在學習能力和性格表現出這樣那樣的障礙。 獨生子女出現感覺統合障礙的主要原因是:缺乏運動、缺乏游戲、缺乏大自然的熏陶等。 那么如何發現孩子是否出現了感統失調呢?
兒童感統失調的典型表現
0-7歲的孩子: 孩子觸覺失調,可能會: 喜歡吮吸手指、咬指甲、咬被角; 膽小、怕生、愛哭、內向; 討厭洗頭洗臉、怕摸濕黏物品。 孩子前庭覺、視知覺失調,可能會: 轉很久不會頭暈或一轉就暈; 平衡感差,走路東倒西歪、常碰撞; 常踮腳尖走路、怕被舉高。 孩子本體覺、聽知失調,可能會: 一句話要多聽幾遍才理解; 語言發育遲緩、發音咬字不清。 7-12歲的孩子: 分不清左右、常常寫錯別字; 手腳較笨拙、坐姿也不端正; 閱讀抄寫會頻繁出現跳字漏行; 學習時易受干擾且注意力不集中; 粗心大意、丟三落四; 空間理解能力弱、計算容易出錯; 聽覺反應慢、詞匯記憶差。 12-18歲的孩子: 孤僻、叛逆、逃課、有暴力行為; 容易驕傲自大、容易過度放縱自己; 交友困難、容易沖動且日常動作夸大; 對學習不感興趣、缺乏耐心; 喜歡尋求刺激、經常熬夜; 更易沉溺網絡、易染上煙酒。 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多少都會有這樣的叛逆行為,只是感統失調的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比例更高。 感統失調是否需要康復訓練? 從專業的角度來看,感統失調可以分為:觸覺失調、前庭平衡覺失調、本體覺失調、視知覺失調和聽知覺失調。 感統失調目前是一種普遍存在于孩子中的問題,但是如果感統失調的程度比較嚴重,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行為、學習和社交能力,甚至會降低孩子的生活質量。對于超過12歲的孩子,干預訓練會面臨一些挑戰。 感統失調干預的時間非常重要: 0-3歲——感統訓練起步期; 3-6歲——感統訓練黃金期; 6-9歲——感統訓練補救期; 9-12歲——感統訓練的搶救期。 所以在適齡的時候帶孩子進行感統訓練十分有必要。專業的感統訓練的的確確能改善兒童肢體控制能力弱的問題。 比如通過感統訓練,孩子的腦內運動神經和本體感覺反饋相互作用即可建立運動的協調,改善大腦對肌肉的控制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改善本體覺失調。 通過感統訓練,可以改善孩子的運動錯覺性眩暈、平衡失調等問題,而這些問題就是我們常說的前庭覺失調。
有些孩子的問題絕不是單單依靠感覺統合訓練能夠解決的,比如孤獨癥。 孤獨癥孩子的主要是因為自我控制能力低,進而對身體四肢的控制不甚完善,導致了走不穩、坐不住、站不直、愛摔跤、到處跑、易受傷、不協調等問題。這些癥狀并非源自肌肉或骨骼本身,而是支配肢體運動的大腦神經發育欠佳導致的。 所以,孤獨癥孩子光做感統訓練是不行的,還要通過肢體控制、感知覺、注意力、認知訓練、語言表達、情緒管理和社會交往訓練等多方發展才能促進自我意識,進而增加肢體控制能力。